【精】我的语文故事
我的语文故事1从事教师职业以来,在累累伤痕和种种快乐中慢慢体味教书的滋味,在吸纳新鲜血液的同时,也被学生曾折磨的焦头烂额,三年了,我和学生发生过很多小故事。
任教的第一年就当了班主任,那时,很年轻,很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耐心,事无巨细的我一一跟在他们屁股后面看着,叮嘱着,深怕他们哪点做的不对。学生初一的时候都很乖,我虽辛苦了点,但总算没出什么事。初二,他们叛逆的性格一下子显现了出来,一次,两名男生因为言语冲撞,一个把另一个用铁丝在脸上深深地划了一道口子,差点伤到眼睛。我很害怕,很生气,去班里调查情况,结果伤人的那名学生说那是他不小心,无意的,但班里学生全说他当时很狠,故意所为。一气之下我狠狠得扇了他几个耳光,还说了几句狠话。气呼呼的流着眼泪出了教室。生平最厌恶的就是别人欺骗我,可我亲自带的学生却这样。说教后,想着学生肯定今后会注意,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仅仅只隔两天,他又用同样的方式欺负了另一名学生,我忍无可忍,叫家长,责令退学。可那位家长很过分,他说他忙的来不了,有时间肯定过来。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他给儿子来送生活费,知道我很年轻,竟然对我视而不见,这激怒了我,我打电话说不要他儿子了,他很浑,威胁我,说什么让教育局长来说情,我不吃这套,说来谈谈,他进一步威胁我,说我不要他儿子,他找人收拾我,要灭掉我。
天呐,还有这种人,我只不过真心为了他的孩子,可他却这样。当时我刚刚怀孕,老公不在身边,整天提心吊胆,活在阴影中,害我差点流产。
有过这次经历后,我好长时间融入不了学生,觉得自己无能,满肚子委屈无处诉说,郁郁中直到孩子出生,产假满之后,来到学校,经过长假的休息和为人母的亲身体会,我理解了那位父亲,也对这件事释然了。现在平静的从教,面对一些问题处理的也缓和了许多。
还有一次,语文课上学生不专心,做小动作,甚至转过头和后面的同学说话,引起我的发怒,于是我在课堂上大声呵斥犯错的学生,只因为觉得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震慑作用,却没有去想这个学生会有怎样的感受,也忽略了同样坐在教室中其他的那些满怀期待等老师讲授下一环节课程内容的同学。
结果,学生只坚持了一会,不久又思想不集中了。盛怒之下,我打了那名学生,并且甩头离开了课堂。很久以来我都没到自己的错误,直到无意中我读到了一个故事,故事说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晚看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是哪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遛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老师习以为常的行为,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也许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做一名老师应该经常回顾自己以往的教育历程,做教师没有能力点燃火种,但绝不能熄灭火种!面对眼前同样充满好奇和天真的孩子们,要珍惜,更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快乐成长。
后来,我尝试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每学一篇新课文,
都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这样做,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但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去动脑,去说,让他们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对讲解的乏味,我就索性穿插点小故事或小趣闻等插曲,当学生对课本上的说教表现出已经厌倦或不屑一顾时,我就在当今自私自利、金钱至上、享乐为先的意识流中随机进行如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关心他人、先人后己等道德情感准则的教育。课堂上学生思维迟钝、精力分散、随意讲话、打瞌睡、举止随意等时时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要掌握调度学生的艺术。语文的教学有生动的课堂讲解,但也有枯燥的字词训练;有情节曲折生动的故事,也有乏味的理解与说理。不论何种语文课堂,如果我们教师能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积极地投入到语文课堂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学得有滋有味,老师也乐于教学。
每一位为人师者,放弃了一个学生,可能会减少你的工作压力,可能会提高你的教育质量,可能会给你赢得荣誉,但你放弃的却是一个孩子的美好前途,放弃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留给自己的也将是一个永远的遗憾!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而美丽的,如水晶;孩子的心灵是脆弱而易碎,如玻璃。我们做老师欣赏着他们水晶般的心灵,每当要发火的时候,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出现自己初为人师时的事情。有时我觉得愧疚,后悔当时吓着了那些孩子;有时又觉得可笑,奇怪自己当时怎么会发那么大的火?现在回想起来,实在觉得自己做得不妥,当时可能为了维护那么一点尊严,可能是为了挽回那么一点面子,总而言之,只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老师,我是不可侵犯的。在与孩子一次次磨合的过程中,我慢慢学习着宽容,慢慢改变着教育的做法。学生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真心一点,赏识一点,他们就会心满意足,“言听计从”。在以后的从教日子里我会努力地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也努力着去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他们。
快乐可以使人延年益寿,快乐可以使人青春永驻,在我们的工作中,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会留下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只要我们试着去宽容去尝试,我们的生命道路上将会洒满阳光,所以,我们不要随便扔掉他人的快乐,也不要轻易去掉自己的快乐,每天把笑脸送给每个人,我们的领导,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学生,那么,展现在别人面前的将会是最美丽的自己。
我的语文故事2刚与韩老师接触,只觉得她是一位寡言少语,含蓄内敛乡村女教师。然而在她的课堂上和书籍中,我发现在她沉静中透露出的一种执着,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一种“苟利育人生死以”的奉献精神,一种对母语教育透彻的理解,一种简单、朴实的大智慧。我被她折服了。
一、大胆课改,扎实创新。
韩老师的语文教学改革不断地冲击着我这位从事语文教学20年的一线老师的心灵。“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大量阅读登堂入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破。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改组,在两周之内学完一册教材,其余时间用来大量阅读。低年级的朗读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淋漓尽致的调动学生感情,促发联想,激发兴趣即可。中年级不动笔墨不读书,限期读书,随时抽查,在书中要有恰当的圈画批注,对文章的大意要理解,建立读书笔记。高年级分阶段诵读经典文学,粗略学习文言文,自读白话文译文----学习文言文,准确且有前后联系的理解文言文----出示练习,完成练习,丰富学生语言和历史知识。
作文教学更是改变了我一直认为的多练多写就一定出成果的错误想法。低、中年级“劳于读书,逸于习作”,高年级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 ……此处隐藏11331个字……总像是看过了一部电影,回味无穷。慢慢的,我养成了爱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日积月累,我已经吸收了不少的“营养”。由于岁月的流逝,我迷上了看书。家里的书柜已经甜满了,不再受“客”了。因为如此,我的作文水平有着明显的进步,这给了一直担心我写作文的妈妈不少安慰!
学习语文也还是一件多姿多彩的事呢!一次考试,我得了“92”分,虽然成绩不太理想,但我已经是全班第一了。可我没有理由高兴得起,因为别的班最高是“98”分,如果不是因为我粗心大意,我就是全级第一这个“宝座”了!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我连基础题都错了,真不该!题目让我找出近义词,我却找了反义词,老师狠狠地扣了我五分。作文内容写得不错,可就是错别字连篇,可惜啊!作文被扣了三分。老师经常批评我粗心,我老是改不掉。如果没有这个敌人,我就是十全十美的学生啦!
学习语文就是这样,它含有着四味:酸、甜、苦、辣。
我的语文故事14我曾布置学生写过以《感悟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当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教室里发出了一种奇怪的声音。我扫视全班,发现他们的表情大都是不置可否,不屑一顾的。这让我备感意外,也有些措手不及。难道这些新生代果真对于亲情毫无感悟?面对父母的全心付出如此麻木?
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相信,他们应该不至于如此冷漠吧,于是把求助的目光扫向他们,发现有些低下自己的头,有些做出与己无关的姿态,有些似乎还意犹未尽,似乎还有话说。于是我喊了一位我认为还比较有感情的同学起来说一说:她嗫嚅着而且还有些怯生生地说:“其实亲情……”还没说完,便听见下面一片“切……”的声音。
我相信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最为柔软的地方,关键是你善不善于发现。这时候,我想到了大家曾经学过的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于是,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心理攻坚战。
“大家还记得那篇《背影》吗?”
同学们有些茫然的点了点头,眼睛里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有谁记得那是谁的背影?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学生们开始做回忆状,好像在那儿若有所思。
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那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的背影。他的背影很……”
“很胖,”他的同桌着急了,“而且过车站的月台时是爬过去的,因为太胖了,特困难。”
“那他为什么还要过去呢?有什么急事吗?是非去不可吗?”我又继续问到。
“他要给儿子买橘子。”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道。霎时,大家都安静下来,不再说话,陷入了沉思。
“父亲如此费力,艰难的爬过月台,只是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生怕儿子路上口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你们想过没有?”看到学生们开始思索,我赶紧趁热打铁。
“在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想想平日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你们的父亲、母亲是如何的爱你们的?”停了一下,“有谁听过满文军的《懂你》?”
大家都使劲的点了点头。
“那么有谁会唱吗?要不,老师起个头,好吗?”
当我哼唱起那首饱含深情的《懂你》时,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跟着我,开始很小声,渐渐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动情了。我希望学生们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现在应该已经奏效了,他们能够体验到人世间那令人潸然泪下的父子情深,便可以去感悟亲情的可贵。
“我想,每位同学都或多或少的记起了什么。回去以后,老师希望你们能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读《背影》,并写下读后感,好吗?”
结果所有同学都写了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期望,实在令人感动。有的学生不仅写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体会了父母心底的亲情。接下来,我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真情,并以《感悟亲情》为题写一篇课外练笔,学生写作兴趣盎然,对于他们来说,作文再也不是被动的老师要求了。
我的语文故事15《我的语文实验故事》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韩兴娥老师用朴实的语言,记录着一个个生动、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她的实验研究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在书中,韩兴娥老师的“低年级识字、阅读教学”、“写话、作文教学”、“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几个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韩老师的做法,简单而又执着。
韩老师教学一二年级时,本着提前、集中、大量识字的原则,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识字中阅读,她把各种版本的教材、儿歌、童谣、韵语、诗歌、小故事、绘本作为学生阅读识字的教材,采用的是韵语识字,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教学3、4年级时,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加大,学生把教材作为读物来读,课文不需要一篇一篇地教。基本上2个星期就教一本书。小学四年级把小学阶段的教材读完。同时加强课外阅读。3、4年级的阅读量是普通班学生的10倍以上,学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视野远远高于普通班级学生。韩老师给这种教学方法取名为“鲸吞牛食”法,意为多吞食,少咀嚼,再反刍。
五年级进入第三个阶段,韩老师陷入迷茫:教材读完了怎么办?下一步教材怎么选?要不要学习初中教材?当时的李希贵局长的话给了她启示:“什么年龄读什么书,小学就读小学的,你应该横向拓宽,读点古典的,文言的东西,可以读《中华上下五千年》。”韩老师开始教学《中华上下五千年》,教学时她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只粗略地学习文言引文,准确掌握字音、句读,白话历史故事则完全由学生自己阅读。第二阶段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进一步学习文言引文,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前后联系地理解文言文;二是使用班级多媒体设备出示一些练习,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历史知识。进入六年级,学生开始通读《论语》、《道德经》、《世界上下五千年》,教学方法还是以读为主,不求甚解,不做具体的要求,学生能理解多少就多少。
六年的实验下来,学生课堂上出口成章,引经据典。
读着韩老师的《我的语文实验故事》,到山东北海实验学校观摩韩老师的语文课的情景又历历在目。
那时韩老师教一年级,课堂上韩老师质朴、纯真,没有修饰,她惜字如金,直率有个性,没有任何过渡语言,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课堂上十分简洁,教学语言没有我期待的精彩,更没有激情奔涌的煽情,可孩子们在韩老师的带领下,开火车,唱儿歌,背语文书,说成语故事,拿生字卡片做游戏……孩子们兴趣盎然,学得轻松愉快。韩老师的课堂真是典型的“原生态”课堂!
她的课堂启示我们要“还教育教学一个本真的面目,还教育教学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才能使语文教育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原来的韩老师属于极其普通,专业水平也不是出类拔萃的普通老师,但她是一个执着的人,为了心中的梦想,认准的事一干到底,不会动摇。她在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己独立探索、默默前行,需要多大的毅力、胆识!她的实验在独自坚持了六年,六年的实验让她不一般,她读了大量的书,得到极大的鼓励,她有了自己的个人专着。是实验造就了她,她也造就了实验。实验成功,她成名。她为普通的老师树立了典范,树立成功的典范。
韩老师的《我的语文实验故事》给小学语文教育带来了一缕春风,小学语文教育的春天一定绚丽多彩!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