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识记“迤西”“譬喻”等生字词。
2.学习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3.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
4.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学习重点】
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学习难点】
领会三种场合唱歌的不同场景,欣赏写法上的差异。
【知识链接】
1、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夯实基础。
(1)读准下列字音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
凤哕()迤西()糯米()忌讳()
酬和()铁箍()柞木()
(2)识记并理解下列词语。
酬和引经据典别开生面悠游自在
忌讳若无其事龙吟凤哕即物起兴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云南歌会带给你的总体感受是。
(2)作者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尽量用四字短语回答)侧重点各是什么?
第一种形式:山野
第二种形式:漫歌
第三种形式:村寨
2、带着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文段,并能说出理由。
三、精读课文,探究质疑。
1、说歌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形式,对有关文段深入阅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喜欢的原因。(有不同意见可以展开辩论)
温馨提示:我喜欢的是第种歌会形式,因为
2、品歌会:体味云南的美和作者的感情。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结合文章中所做的标注和提示反复研读课文后,进行回答。
(1)文章第四段对云南优美的自然风光有精彩的描写,请同学们认真研读后作答,这里写出了云南的美。
(2)文中写了三种类型的人,年轻妇女表现了美;赶马的女孩子表现了美;吹鼓手(歌库)表现了美。
(3)从演唱内容与特点方面看,第一种歌会形式美在
第二种歌会形式美在
第三种歌会形式美在
集中体现了云南的歌美、民俗美、人情美、艺术美、文化美。
3、赞歌会: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拓展迁移,放飞思想。
1、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找出一两个,写在下面。
2、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请拟一条宣传的标语,或提几条建议。
五、课堂检测,查缺补漏。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1.你认为从描写的笔法看这是中国画中的水墨画还是工笔画?
2.这里是一段人物的________描写,写了人物的面容、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这段描写好在哪里?
4.请你学习这一段的写法,给你身边熟悉的人写一段肖像描写。(1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
漫歌
村寨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问答,游戏传情等。那些古老的歌会,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义。
1、播放朗读带,学生低声随读。
2、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多媒体显示字词及释义)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譬喻(pì):比如。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3、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出云南的民族风情。
三、合作探究,仔细研读,把握主旨。
1、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
1、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的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这一场面主要写唱歌人所在的优美环境。以环境衬托唱个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中再写唱歌的盛况,有全景描绘,也有局部 ……此处隐藏19980个字……“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
2.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品读、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精彩语言。
3.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生活和少数民族同胞的特有风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赏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人生。
教学设计
导入:云南的民俗介绍
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默读课文,疏通字词
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问题导读,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理清框架,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及特点
1.作者写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你概括一下它们的内容及特点。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生面别开、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以人衬景。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以环境衬人。
第三部分:金满斗会。民歌的展览大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点面结合。
2.对于三个唱歌的场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先自读,然后与小组伙伴交流意见,最后派代表在班上发言)
山野对歌部分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写人的哪个部位?哪个方面?写出了什么特点?由人能体会出什么样的对歌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为什么花很多的笔墨写环境、鸟儿?哪句话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全满斗会部分既有全局描绘,也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和特写。(写热闹的场面作者怎么写?)
自由质疑
学生可能会对村寨传歌的目的不太理解,对一些句子的含义存在疑问,可自由质疑,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预习:
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赏析文章优美抒情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沈从文是有名的文学大师,他作品的语言向来为人们所称道,这节课我们就来赏析一下他那优美抒情的语言。
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并说明理由
以下内容若学生没有提及,可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人物及环境描写)
1.学生齐读课文:“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思考、讨论: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云南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作者是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写出人物的这些特征的?
提示:作者写云南妇女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第三段)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2.阅读课后练习二中另一段人物描写,思考:这段文字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来写?
提示:这一段作者着重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为了写出人物的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3.学生探讨:你喜欢哪一种描写人物的方法?为什么?
4.练习:使用自己喜欢的人物描写方法为班上的一位同学或老师做画像。(应视时间多少而选择是否进行)
(教师可选择一两位同学的作品在班上朗读,与学生共同品评)
5.齐读文章第四段,请学生稍做准备,然后将自己当作“赶马女孩子”,说一说路上的旖旎风光。思考:作者着力描写美丽的山野风光,其目的是什么呢?
提示:此处的环境描写,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山坡树林、写花、写鸟、写人,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来。这图给“赶马女孩的歌唱”创造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另外,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思考
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样才能像作者一样感受民俗文化的美?
作业
阅读自读课文中的相关文章,写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查阅资料、调查实践,写一篇介绍当地民俗节日的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